曹劌論戰
向上

首頁
詩
詞
曹劌論戰
登泰山記
峨嵋山月歌
項脊軒志
與妻訣別書
三峽
為學
金瓶梅

《左傳》《曹論戰》(原文)

春,齊師伐我。公將戰(2),曹劌請見。其鄉人曰:「肉食者謀之,又何間焉(3)?」劌曰:「肉食者鄙(4),未能遠謀。」乃入見。

問何以戰(5)?公曰:「衣食所安,弗敢專也(6),必以分人。」對曰:「小惠未?,民弗從也(7)。」公曰:「犧牲、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(8)。」對曰:「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(9)。」公曰:「小大之獄,雖不能察,必以情(10)。」對曰:「忠之屬也,可以一戰(11)。戰,則請從。」

公與之乘,戰於長勺(12)。公將鼓之(13)。劌曰:「未可。」齊人三鼓(14),劌曰:「可矣。」齊師敗績(15)

公將馳(16)之,劌曰:「未可。」下視其轍,登軾而望之(17)。曰:「可矣。」遂逐齊師。

既克,公問其故(18)。對曰:「夫戰,勇氣也。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(19)。彼竭我盈(20),故克之。夫大國,難測也,懼有伏焉(21)。吾視其轍亂,望其旗靡(22),故逐之。」

【注釋】

(1)  曹劌論戰:曹劌論齊魯之戰的策略。曹劌,春秋魯國人,事魯莊公,有戰績,齊國軍隊討伐魯國,曹劌三敗;魯莊公獻遂邑之地以和,與齊盟於柯;曹劌執匕首欲劫齊桓公,慷慨陳詞,齊桓公於是盡歸侵魯之地。史記刺 客列傳作「曹沬」,按左傳莊公十年有「曹劌」,疏云即史記刺 客列傳的曹沬。

(2)  齊師伐我公將戰:齊師,齊國軍隊。我,我國,指魯國,左傳以魯國國君為重心,編年記事,記述歷史時稱魯國為「我」,稱魯國國君只用一「公」字,不加國名。公,此指魯莊公,名同,在位三十二年。將戰,準備迎戰。

(3)  其鄉人曰……又何間焉:鄉人,同鄉之人。肉食者,吃肉的人,當時大夫以上的人都吃肉,此指在位的人。謀,謀畫。之,指示代詞,指「齊師伐我」一事。間,參與。焉,於此,「此」指上面所說的事。

(4)  鄙:眼光淺短。

(5)  何以戰:即「以何戰」的倒句。

(6) 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:衣食等養生的東西,我不敢獨享。安,養。專,獨享。

(7)  小惠未?民弗從也:小惠,小恩惠。?,普遍。從,跟從、跟隨。

(8)  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:犧牲,指祭祀鬼神用的牛羊豬。玉帛,祭祀鬼神用的圭璧帛幣。加,增加。信,誠信。

(9) 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:孚,取得信任,為人所信服。福,賜福、保佑,作動詞用。

(10) 小大之獄……必以情:小大之獄,小獄爭訟,大獄殺傷。獄,訴訟案件。察,明察。情,實情。

(11)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:忠之屬也,審治獄訟力求其實情,必使無枉,是忠之一端。忠,忠於人民,盡力為人民。屬,類。可以一戰,即可以之一戰,省略「之」,憑藉這些可以好好打這一仗。國君能盡心於民,則民宜盡心於君,所以說可以一戰。

(12)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:乘,一車四馬之謂,此指一輛兵車。長?,魯國地名,在今山東省曲阜縣北邊。

(13) 公將鼓之:鼓,擊鼓,古代作戰,鳴鼓而進,鳴金收兵。

(14) 齊人三鼓:三鼓,擂了三次鼓。三,實數。

(15) 敗績:潰不成軍。

(16) 馳:驅車追擊。

(17)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:下,下車。轍,車輪的軌跡。軾,車前橫木。

(18) 既克公問其故:既克,戰勝之後。既,已經。克,戰勝。問其故,問所以不鼓及下視登望之故。故,原因。

(19)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:一鼓作氣,第一次擂鼓可以興起勇氣。再,第二次。而,則。衰,衰弱。竭,盡。

(20) 彼竭我盈:對方士氣耗盡,我方士氣旺盛。

(21) 夫大國……有伏焉:測,估計、猜測。伏,埋伏。

(22) 靡:倒。

 

《左傳》《曹論戰》(語譯)

 魯莊公十年的春天,齊國的軍隊進攻我國。魯莊公將要應戰。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。他的同鄉說:「當官的自會謀劃這件事,你又何必介入呢?」曹劌說:「當官的目光短淺,不能深謀遠慮。」於是入朝拜見魯莊公。 

曹劌問魯莊公說:「你憑甚麼作戰?」魯莊公說:「衣服和食物這些用來養生的東西,不敢獨自享用,一定拿來分給別人。」曹劌回答說:「這些小恩小惠沒有普遍地加在老百姓身上,老百姓是不會跟從你的。」魯莊公說:「祭神用的牲畜、玉器、絲綢,禱告時不敢虛報數目,一定說老實話。」曹劌說:「這小小的誠實不會取得神的信任,神不會保祐你。」魯莊公說:「大大小小的案件,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,一定根據真實情況處理。」曹劌回答說:「這是盡心為人民辦事,可以憑這一點和齊國打仗了。打仗時請允許我跟隨你。」

魯莊公和他同坐一輛戰車。在長勺地方打仗。魯莊公正要擊鼓進軍,曹劌說:「不行。」齊軍已經三次擊鼓進軍了,曹劌才說:「可以擊鼓進軍了。」結果齊軍大敗。魯莊公正要驅車追趕,曹劌說:「不行。」他下車察看齊國戰車的輪跡,又登上車扶著車前的橫木觀望齊軍敗逃的情況,然後說:「可以追趕了。」魯莊公於是追趕齊國的軍隊。

 打勝仗以後,魯莊公問他打勝仗的原因。曹劌回答說:「打仗,是要靠勇氣的。第一次擊鼓,士氣振作;第二次擊鼓,士氣就減弱了;第三次擊鼓,士氣就竭盡了。他們的士氣已盡,而我們的士氣正盛,所以能夠戰勝他們。齊國這個大國,是難以測度虛實的,我恐怕有伏兵。我看見他們戰車的輪跡亂了,望見他們的軍旗倒下了,所以追趕他們。」

 

文體:  記敘文

 

主旨:  本篇記述了魯莊公十年齊魯兩軍在長勺發生戰爭的經過,並借曹劌的說話,透露出治國和作戰的道理。

 

段意:

 

曹劌論戰

 

戰爭原因

序幕

曹劌與鄉人論戰責任

 

曹劌與莊公論戰條件

戰爭結果

齊師敗績

 

曹劌戰略: 1. 齊人三鼓,然後進攻。

經過

2. 下視其轍,然後追逐。

 

分析致勝之道

 

資料提供: 《左傳》,傳說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。左丘明,孔子同時人,生平不詳。《左傳》原名《左氏春秋》,漢代稱為《春秋左氏傳》,至晉始稱今名。《左傳》是儒家經典之一,是編年體史書的典範,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散文名著,書中記事詳明,文字優美。

 

【預習】

 

  間

魯莊公十年春天。

  件

長勺之戰。

主要人物

曹劌、魯莊公。

戰前準備

魯莊公對人民盡忠、關愛。

作戰經過

待齊三鼓,士氣衰竭,魯國進攻;齊軍敗退,亂了陣腳,魯國追擊。

魯國取勝原因

1. 具備作戰條件。2. 運用巧妙戰術。

 

【內容討論】

 

一、 試述齊魯長勺之戰發生的原因、經過及其結果。

答: 《曹劌論戰》一文,原名是《齊魯長勺之戰》。魯莊公九年時,齊國發生內亂。貴族公孫無知殺死了齊襄公,後來他又給齊國人民殺了。當時齊國沒有君主,局勢極其混亂。魯莊公想趁齊國之危,從中取利,於是派兵護送在魯國避難的齊國公子糾,返國做齊君。怎知,那時在莒國避難的公子小白卻搶先趕回齊國,登位為君,即歷史之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。小白登位後,發兵擊潰魯軍,迫使魯莊公殺了公子糾。事情到此,本來可告一段落。不料,第二年,即魯莊公十年,小白含恨在心,再出兵攻打齊國,引起了這場齊魯長勺之戰。

         齊桓公再出兵攻魯,顯然是不合理的,可以說齊國是侵略者。魯莊公奮起反抗,成為一個捍衛國家的人,這一場衛國戰爭,在魯國說,是正義的。因為得人民的支持,曹劌的幫助。經過長勺一場大戰,曹劌運用高明的戰略,結果把齊軍打敗了,並且把齊軍趕出國境,獲得最後勝利。

 

二、 試根據《曹劌論戰》一文,用自己的文字,解答下列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  魯莊公提出哪三個可憑藉的條件與齊作戰?曹劌對魯莊公的政策,有什麼意見?

     魯莊公提出的三個條件是:

         1.  魯莊公把自己享用的美好衣物,分給人民使用,自己不敢獨享,希望人民便會支持他打仗了。(不自私)

         2.  祭祀用的三牲,玉器,絲綢,不敢隨意添加,一定用虔誠的心去拜祭,希望神明會保護他打贏這一場仗。(誠信對神)

         3.  對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,雖然不能都仔細了解,但一定求取實情,用公平合情理的態度去辦清楚它,希望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。(愛民)

 

         魯莊公說完自己想做的三種政策,曹劌逐項加以批判。對第一個政策,曹劌以為那小恩小惠,不能普及大眾,老百姓是不會跟從他去打仗的。對第二個政策,曹劌以為小小的誠心,不足以取信神明,神明也不會幫助他打勝那場戰爭的。至於第三個政策,曹劌卻說魯莊公這樣盡心為百姓,盡心竭力,公平處理訴訟案件,那是忠於自己的職守,必將會得到人民的擁戴和支持。憑著這一點,就可以打一場勝仗了。

 

三、 曹劌批評「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」,後來曹劌在哪些地方表現了他的「遠謀」?

答: 曹劌在下列兩方面表現出他的遠謀:

         1.  曹劌問魯莊公憑甚麼作戰,莊公提出給人民小恩小惠以及祭神時的誠信,曹劌都否定了。只有後來提到法治嚴明,忠實為人民做事才是取得戰爭勝利條件。可見他在政治上有卓越遠見。

         2.  在戰場上,他深明戰術,沉著果斷。從兩次「未可」「可矣」的發號施令,運用「敵疲我攻,敵亂我追」戰略,可見他確具遠謀。

 

四、 試據《曹劌論戰》,用自己文字,解答下列兩項:

         根據本文敘述,分析魯勝的原因。

     魯勝原因:

         1.  魯國具備足夠作戰條件:魯莊公施行仁政,所以軍民上下一心,為國效命。

         2.  曹劌的才智和愛國表現:他有才智去認定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。又肯自動向莊公獻議,保衛家國。

         3.  曹劌有過人的軍事才略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a.  懂心理戰:懂得士兵一鼓作氣、再衰、三竭的作戰心理,在彼竭我盈之下,取得勝利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. 審慎從事:見齊軍敗落,仍防有詐,及見齊軍轍亂、旗靡,才放心追逐窮兵。

 

五、 根據課文敘述,分析曹劌的性格和才能。

     曹劌的性格:

         1.  富責任感:  如齊國攻打魯國,曹劌主動求見莊公,並請求隨軍作戰。

         2.  果斷自信:  鄉人的攔阻,動搖不了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的決心,這表現了他挺身而出的果斷精神和堅強意志;他蔑視「肉食者」,敢於向魯莊公質疑,最後還要求同赴戰場,顯示了他高度的自信心。

         3.  冷靜沉實:  在課文記敘戰爭經過的一段,莊公一開戰就要擊鼓進攻,但曹劌卻不急不躁,待齊軍勇氣衰竭才揮軍進擊,可見他冷靜沉實的性格。

         4.  小心謹慎:  從齊軍戰敗,曹劌阻延莊公立刻追擊,待見敵軍轍亂旗靡,沒有伏兵才逐齊師一事看來,顯出他為人小心謹慎。

         5.  忠貞愛國:  齊伐魯時,曹劌不理鄉人勸阻,求見莊公,務求為國家效力。

 

     曹劌的才能:

         1.  識見卓越:  他表示不可倚賴近臣權貴,亦不可期望鬼神庇祐,只有對百姓盡心負責,得到民眾的擁戴,才是唯一可憑藉的力量,才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前提。由此可見曹劌在政治上卓有遠見。

         2.  精通軍略:  在與齊軍對壘時,曹劌能沉著等待敵人三次擊鼓後才下令進攻,把握「彼竭我盈」,「一鼓作氣」的克敵時機。及見敵軍轍亂旗靡始追趕,把握了追擊時機,運用戰術,指揮若定,正表現他的軍事才能。

 

五、 試從下列三方分析魯莊公的為人。

答: 1.  治國態度:  魯莊公治國輕率,但處事公正。齊入侵,魯莊公未作周詳的考慮,便貿然出兵,可見他處事魯莽,此外,他以為把衣食分給大臣,大臣們便會支持,他又以為誠信對神,神明會保佑他,更見他治國輕率;但另一方面,莊公判案謹慎,公正嚴明,深得人民擁戴。

         2.  軍事才能:  魯莊公缺乏軍事謀略。兩軍對壘時,他未作周密的考慮便下令擊鼓衝鋒,與強敵硬碰;及至齊軍敗退,他未想到敵人或許詐敗便下令追擊,這顯示出他缺乏軍事謀略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3.  待人態度:  魯莊公禮賢下士,虛心訥諫。他不謙曹劌地位低微,接受他的批評,對他言聽計從,讓曹劌能盡展所長,可見他有寬宏的氣量。

 

【作法探究】

 

一、 文言虛詞「何」的用法很多,一般用來表示疑問語氣,可譯做「為什麼」、「什麼」、「哪裡」、「怎麼」等。

         試分辨下列各句中「何」字的意義:

         1.  又何間焉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為什麼

         2.  何以戰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什麼

         3.  或異二者之為,何哉?        為什麼

 

二、 「以」字多作介詞,可譯作「把」、「用」、「根據」、「憑借」、「因」,與「為」連用作「以為」時,可譯作「認為」。試分辨下列句中的「以」字的意義:

         1.  何以戰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憑借

         2.  必以分人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3.  必以信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4.  可以一戰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憑借

         5. 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。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6.  虎見之,龐然大物也,以為神。     認為

 

三、 試將省略的詞語填在括號內:

         公將馳之,劌曰:「未可。」(曹劌)下視其轍,(曹劌)登軾而望之,(曹劌)曰:「可矣。」(魯軍)遂逐齊師。(魯國)既克(齊國),公問其故。(曹劌)對曰:「夫戰,勇氣也,一鼓(將士)作氣,再(鼓)而(士氣)衰,三(鼓)而(士氣)竭。彼竭我盈,故(我國)克之。」

 

四、 本文敘述以對話為主,說說用對話寫作有什麼好處。

     1.  通過對話,可以直接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,表現說話時的語調、口吻,達到所謂「如聞其聲」的效果。

         2.  從對話中,讀者可以知道情節的發展。例如「齊人三鼓」之後,曹劌說「可矣」,從「可矣」二字,讀者便知道魯國要揮軍進攻了。

【深究與鑑賞】

本篇是敘述春秋時代的一次小戰爭,春秋經記敘此次戰役,只有「十年春,王正月,公敗齊師于長?。」十三個字。敘述從戰爭的角度著眼,或應稱「齊魯長?之戰」,在左傳中並沒有標題,後人著眼於謀略的高超決定了戰爭的勝利,所以題上「曹劌論戰」。

  這次齊侵魯的原因,是齊桓公為了報一箭之仇,以強凌弱,派兵攻打魯國。齊襄公暴虐無道,為公子無知所弒,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,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。魯納公子糾,欲立為齊君,魯莊公九年齊雍廩殺公子無知,公子小白自莒先入齊,是為齊桓公。齊桓公怒魯國接納公子糾,曾派兵迎擊,打敗魯莊公,並脅迫魯莊公殺公子糾。齊桓公二年,也就是魯莊公十年,齊桓公仍不善罷干休,發動這一次不義的戰爭。

  通篇分成五段,以「遠謀」為文章的眼目,自始至終,表現出慎戰的態度。文章一開始以「公將戰」寫魯莊公怒不可遏,不計一切將與齊戰,「將」字與第三段的「公將鼓之」,第四段的「公將馳之」相呼應,突出魯莊公「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」的鹵莽形象。如果在位者能深謀遠慮,見高識廣,曹劌就無須插手僭越;因為謀國之士,僨事顢頇,曹劌不忍坐視,遂入見莊公。這裡以同鄉之人作陪襯,力勸曹劌勿多管閒事,烘托出當時曹劌是「不在其位」的。

  第二段藉問何以戰,論民心的向背,戰必有所恃,這是戰前的思考。莊公先以衣食二者不敢自專,必分與人,百姓感懷吾惠,或可以戰;接以犧牲之設,玉帛之陳,不敢於常禮之外有所擅加,必以誠信為本,感格神明,或可以戰。曹劌分別以小惠於民不足恃,小信於神不足佑,予以否定。直到魯莊公第三次回答:「小大之獄,雖不能察,必以情」,曹劌才有條件地說:「可以一戰。」本段末:「戰,則請從。」和首段的「曹劌請見」相呼應,明顯的刻畫出曹劌關心國事的情緒,從層層疑慮中,陡然進入情況,語調奇峭,截斷有力。

  擁有國君支持,並不等於已穩操勝券,還有賴於戰場上實質的獲勝。戰略與戰術的有效運用與有力指揮,就顯得格外重要。三、四段描寫作戰過程中,斬刈殺伐,進退行止,魯莊公一切聽由曹劌指揮。曹劌說進才進,說追才追,「齊人三鼓」後,曹劌才說可以進攻;等到「下視其轍,登軾而望之」後,曹劌才說可以追擊,至於原因如何?等到戰爭結束,曹劌才作戰略說明。這種故意賣關子的敘述手法,類似小說「懸念」的技巧,格外引人入勝,文章曲折而富變化。

  最後一段,曹劌評論戰勝的要訣,以「夫戰,勇氣也」,點出勇氣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,而一鼓作氣,三鼓衰竭,尤其見其冷靜的智慧,至於觀轍望旗,以評估敵情虛實,非大兵法家不能為,更具體表現出曹劌善於掌握士氣和戰場火候的功力。

  本文雖寫長?之戰,卻以表現人物為主,全篇以史實為背景,主題在突顯曹劌,尤其藉莊公與曹劌的對話,來論兵法韜略,層遞而不失曲折,是本文布局的高明之處。而在敘戰與論戰中,筆墨極為簡潔,刻畫人物卻維妙維肖,血肉飽滿。

  左傳敘述戰爭,與後代史書、小說不同。大凡影響戰爭勝負成敗的因素,如謀略的高下、兵力的多寡、士氣的低昂等等,最為津津樂道。?竟,左傳是一部注重資鑑的史書,在提供天下後世經驗教訓方面,有其使命。所以,長?之戰,略寫正面戰況,而詳載曹劌的慎謀能斷,這是符合左傳全書敘戰體例的。

(林明進)